薏苡仁的簡介、功效與作用及用法用量

    發(fā)布時間:2015-06-25   來源:中華康網(wǎng)   
      手機查看

薏苡仁是一種中藥,也是一種我們平時的時候可能會用到的中藥,只是大家平時的時候不太了解或是不注意而已,一般主要是和別的中藥一起搭配著進(jìn)行使用,不同的配方功效也是不同的。

薏苡仁.jpg

薏苡仁的簡介

【別名】:解蠡、起英、贛米、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兒、贛珠、薏米、米仁、薏仁、苡仁、玉秣、六谷米、珠珠米、

【藥材類別】:果實/種子類

【性味】:甘;淡;微寒。

①《本經(jīng)》:味甘,微寒。

②《別錄》:無毒。

③《食療本草》:性平。

④《本草正》:味甘淡,氣微涼。

【歸經(jīng)】:入脾、肺、腎經(jīng)。

①《綱目》:陽明。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肝、胃、大腸。

③《本草新編》:入脾、腎二經(jīng)。

【入藥部分】: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

【產(chǎn)地和分布】:生于屋旁、荒野、河邊、溪澗或陰濕山谷中。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主產(chǎn)福建、河北、遼寧。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草本。稈直立,高1~1.5米,約有10節(jié)。葉鞘光滑,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舌質(zhì)硬,長約1毫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達(dá)30厘米,寬 1.5~3厘米。總狀花序,腋生成束,長6~10厘米,直立或下垂,具總柄;雌小穗位于花序的下部,長7~9毫米,外包以念珠狀總苞,小穗和總苞等長,能育小穗。第一穎下部膜質(zhì),上部厚紙質(zhì),先端鈍,具10數(shù)脈;第二穎船形,被包于第一穎內(nèi),前端厚紙質(zhì),漸尖;第一小花僅具外稃,較穎略短,前端質(zhì)較厚而漸尖;第二稃稍短于第一外稃,具3脈;內(nèi)稃與外稃相似而較小;雄蕊3枚,退化,微小;雌蕊具長花柱,柱頭分離,伸出總苞;退化雌小穗2個,圓柱狀,并列于能育小穗的一側(cè),頂部突出于總苞;雄小穗常3個著生于一節(jié),其中一個無柄,長 6~7毫米,穎革質(zhì),第一穎扁平,兩側(cè)內(nèi)折成脊,前端鈍,具多條脈;第二穎船形,具多數(shù)脈;內(nèi)含2小花,外稃和內(nèi)稃都是薄膜質(zhì);每小花含雄蕊3個;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但較小或更退化。果實成熟時,總苞堅硬具琺瑯質(zhì),卵形或卵狀球形,內(nèi)包穎果;穎果,長約5毫米?;ā⒐?~10月。

薏苡仁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浸酒,煮粥,作羹。

薏苡仁的功效與作用

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主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fēng)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扁平疣。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肺癰,腸癰;扁平疣。

①《本經(jīng)》;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fēng)濕痹,下氣。

②《別錄》: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③《藥性論》: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煎服之破五溪毒腫。

④《食療本草》:去干濕腳氣。

⑤《本草拾遺》:溫氣,主消渴。殺蛔蟲。

⑥《醫(yī)學(xué)入門》:主上氣,心胸甲錯。

⑦《綱目》: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fēng)勝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

⑧《國藥的藥理學(xué)》:治胃中積水。

⑨《中國藥植圖鑒,:治肺水腫,濕性肋膜炎,排尿障礙,慢性胃腸病,慢性潰瘍。

薏苡仁附方

①治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fēng)濕,此病傷于汗出當(dāng)風(fēng),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jié))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fēng)。(《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②治風(fēng)濕痹氣,肢體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當(dāng)歸身、川續(xù)斷、蒼水(米泔水浸炒)各四兩。分作十六劑,水煎服。(《廣濟(jì)方》)

③治久風(fēng)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綱目》薏苡仁粥)

④去風(fēng)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綱目》薏苡仁酒)

⑤治水腫喘急:郁李仁二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獨行方》)

⑥治肺痿唾膿血:薏苡仁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許服之。(《梅師集驗方》)

⑦治肺癰咳唾,心胸甲錯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之。肺若有血,當(dāng)吐出愈。(《范汪方》)

⑧治肺癰咯血:薏苡仁三臺。搗爛,水二大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jì)生方》)

⑨治腸癰,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dāng)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⑩治腸癰: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治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飲,并煮粥食之。(《綱目》)

?治沙石熱淋,痛不可忍:玉秫(子、葉、根皆可用),水煎熱飲,夏月冷飲,以通為度。(《楊氏經(jīng)驗方》)

拓展閱讀:注意事項

脾約便難及妊婦慎服。

①《本草經(jīng)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zhuǎn)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

②《本草通玄》:下利虛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風(fēng)濕痛藥酒使用說明以及患上風(fēng)濕的原因,大家一...
        藁本,中藥名,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Ligus...
        根莖短,棕黑色,匍匐?yún)采?營養(yǎng)莖與孢子囊無區(qū)...
        定義肝氣郁結(jié)證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職,氣機郁...
        吃花生要連紅皮一起吃”,花生外面那層薄薄的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