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牡丹皮、牡丹皮炭、酒牡丹能上能下、炒牡丹皮,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霉。
牡丹皮適合人群:
血虛、寒癥、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服。
牡丹皮的用法用量
⑴內服:煎湯,6-9克;或入丸、散。
⑵內服:煎湯,6-12克。
牡丹皮食療作用:
味苦、辛、性微寒。歸心、肝、腎經。清香散泄,入血分。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主治熱病入血發(fā)斑,吐血衄血,驚癇,限虛潮熱骨蒸,心中煩熱,血滯經閉,痛經,腸癰瘡毒辣,跌撲傷痛。
牡丹皮食物相克:
本品與貝母、大黃相克。
牡丹皮做法指導:
清熱涼血宜生;活血散瘀宜酒炒;止血用宜炒炭。
1.本品能入血分而清血之熱,常用于溫病熱入營血,出現(xiàn)發(fā)熱、神昏、斑疹,可與犀角、赤芍、生地黃、等同用。
2.清肝經之熱。用于治療肝經郁熱所致的脅痛、頭痛、月經不調,可與梔子、赤芍、龍膽草等相配。
3.清虛熱。冶療虛勞發(fā)熱無汗者,常與滋腎陰藥配仁,可與青蒿、知母、鱉甲等同用。
4.活血化瘀。治療血瘀腫塊、經閉不通、腹部脹痛,可與桂、桃仁、赤芍、茯苓、當歸、五靈脂等配伍。
1.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該品苦寒,入心肝血分。善能清營分、血分實熱,功能清熱涼血止血。治溫病熱入營血,迫血妄行所致發(fā)斑、吐血、衄血,可配水牛角、生地黃、赤芍等藥用;治溫毒發(fā)斑,可配梔子、大黃、黃芩等藥用,如牡丹湯(《圣濟總錄》);若治血熱吐衄,可配大黃、大薊、茜草根等藥用,如十灰散(《十藥神書》);若治陰虛血熱吐衄,可配生地黃、梔子等藥用,如滋水清肝飲(《醫(yī)宗己任篇》)。
2.溫病傷陰,陰虛發(fā)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該品性味苦辛寒,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陰分伏熱,為治無汗骨蒸之要藥,常配鱉甲、知母、生地黃等藥用,如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3.血滯經閉、痛經、跌打傷痛。該品辛行苦泄,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血滯經閉、痛經,可配桃仁、川芎、桂枝等藥用,如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治跌打傷痛,可與紅花、乳香、沒藥等配伍,如牡丹皮散(《證治準繩》)。
4.癰腫瘡毒。該品苦寒,清熱涼血之中,善于散瘀消癰。治火毒熾盛,癰腫瘡毒,可配大黃、白芷、甘草等藥用,如將軍散(《本草匯言》);若配大黃、桃仁、芒硝等藥用,可治瘀熱互結之腸癰初起,如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
牡丹皮用藥禁忌
1.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服。
2.《本經逢原》:自汗多者勿用,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為其性專散血,不無根腳散闊之慮。
3.《得配本草》:胃氣虛寒,相火衰者,勿用。
4. 《本草經集注》:畏菟絲子。
5. 《古今錄驗方》:忌胡荽。
6. 《唐本草》:畏貝母、大黃。
7. 《日華子本草》:忌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