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為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特有藥物,那么你知道中藥葛根嗎?葛根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葛根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隨康網(wǎng)小編來了解一下中藥葛根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葛根的簡介
【通用名稱】葛根
【其他名稱】葛根 (《本經(jīng)》)
【異名】干葛(《閻氏小兒方》),甘葛(《滇南本草》),粉葛(《草木便方》),葛麻茹(《陸川本草》),葛于根(《山東中藥》),黃葛根(《四川中藥志》),葛條根(《陜西中藥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葛的塊根。
【采集】春、秋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切片,曬干或烘干。廣東、福建等垃切片后,用鹽水、白礬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黃熏后曬干,色較白凈。
【藥材】干燥塊根呈長圓柱形,藥材多縱切或斜切成板狀厚片,長短不等,約長20厘米左右,直徑5~10厘米,厚0.7~1.3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時可見殘存的棕色外皮,切面粗糙,纖維性強(qiáng)。質(zhì)硬而重,富粉性,并含大量纖維,橫斷面可見由纖維所形成的同心性環(huán)層,縱切片可見纖維性與粉質(zhì)相間,形成縱紋。無臭,味甘。以塊肥大、質(zhì)堅實、色白、粉性足、纖維性少者為佳;質(zhì)松、色黃、無粉性、纖維性多者質(zhì)次。 全國大部地區(qū)有產(chǎn),主產(chǎn)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屬植物食用葛藤、峨嵋葛藤、甘葛藤、三裂葉野葛藤等的塊根,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葛根使用。
【化學(xué)成分】葛根含異黃酮成分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黃酮、大豆黃酮甙及β-谷甾醇、花生酸,又含多量淀粉(新鮮葛根中含量為19~20%)。 甘葛藤的干根含淀粉37%。 三裂葉野葛藤的根部含淀粉15~20%。 從印度的同屬植物的根中分離出葛根素、大豆黃酮、大豆黃酮甙、β-谷甾醇、4′,6″-二乙酰葛根素和豆甾醇。
【藥理作用】①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 葛根中提出的黃酮能增加腦及冠狀血管血流量。麻醉狗頸內(nèi)動脈注射葛根黃酮后,腦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相應(yīng)降低,作用維持2~20分鐘,如靜脈注射,則腦血流量增加較輕,也不能解除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收縮腦血管的作用,但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病人則能改善腦循環(huán),其作用溫和。葛根黃酮及葛根酒浸膏注射于狗的冠狀動脈及靜脈,均能使冠狀血管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降低。給大鼠腹腔及皮下注射葛根酒浸膏和腹腔注射其水煎劑及葛根中提出的結(jié)晶,對垂體后葉素所引起的心臟缺血反應(yīng)均有保護(hù)作用,葛根水煎劑口服對高血壓狗無明顯的降壓作用。葛根(日本產(chǎn))煎劑中據(jù)報道有興奮和抑制心臟兩種成分。 ②解痙作用 中國葛根(品種未注明)與日本市售葛根中均含天豆黃酮,對小鼠、豚鼠離體腸管具有罌粟堿樣解痙作用,但中國產(chǎn)葛根較日本產(chǎn)者解痙作用強(qiáng),可能與所含大且黃酮較多有關(guān),此解痙成分能對抗組織胺及乙酰膽堿的作用;從日本產(chǎn)葛根中分離出之其他異黃酮類衍化物則無明顯的擴(kuò)乙酰膽堿作用。此外尚分離出肘腸管有收縮作用的物質(zhì),日本產(chǎn)葛根中提出之MTF-101有毒蕈堿樣作用。 ③降血糖作用 葛根(品種未注明)煎劑給家兔口服,開始2小時血糖上升,隨即下降,第3、4小時下降最低,對家兔腎上腺素性高血糖不僅無對抗作用,反而使之增高,但能促進(jìn)血糖提早恢復(fù)正常。葛根水提取物也能使家兔血糖初上升后下降,對饑鋨家兔升血糖作用更顯著,乙醚提取物對糖代謝則無明顯影響。 ④解熱及雌激素樣作用 日本產(chǎn)葛根浸劑對人工發(fā)熱家兔有明顯解熱作用,維持4~5小時之久。葛根能增加未成熟小鼠子宮的重量,有雌激素樣作用。此作用之有效成分為大豆黃酮。
【炮制】葛根:揀去雜質(zhì),洗凈,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及時切片,曬干。煨葛根:先以少量麩皮撒入熱鍋內(nèi),待冒煙后,將葛根片倒入,上面覆蓋剩下的麩皮,煨至下層麩皮呈焦黃色時.隨即以鐵鏟將葛根與麩皮不斷翻動,至葛根片呈深黃色為匿,取出,篩去麩皮,涼透。(每葛根100斤,麩皮25斤) 《品匯精要》:"葛根,刮去皮或搗汁用。"
【性味】甘辛,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生根汁,大寒。" ③《綱目》:"甘辛,平,無毒。"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①張元素:"通行足陽明經(jīng)。" ②《本草新編》:"入胃,又入肺。" ③《本草求真》:"入胃,兼入脾。" ④《要藥分劑》:"入胃、膀胱二經(jīng),兼入脾經(jīng)。"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
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溫。治傷寒、溫?zé)犷^痛項強(qiáng),煩熱消渴,泄瀉,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 ①《本經(jīng)》:"主消渴,身太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②《別錄》:"療傷寒中風(fēng)頭痛,解肌,發(fā)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fēng)痛。""生根汁,療消渴,傷寒壯熱。" ③《本草經(jīng)集注》:"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④陶弘景:"生者搗取汁飲之,解溫病發(fā)熱。葛根為屑,療金瘡斷血,亦療瘧及瘡。" ⑤《藥性論》:"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煩渴。熬屑治金瘡,治時疾解熱。" ⑥《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嚙,并飲其汁良。" ⑦《本草拾遺》:"生者破血,合瘡,墮胎,解酒毒,身熱赤,酒黃,小便赤澀。" ⑧《日華子本草》:"治胸膈熱,心煩悶熱狂,止血痢,通小腸,排膿破血,敷蛇蟲嚙。" ⑨《開寶本草》:"小兒熱痞,以葛根浸搗汁飲之。" ⑩《醫(yī)學(xué)啟原》:"除脾胃虛熱而渴。" ⑾張元素:"發(fā)散表邪,發(fā)散小兒瘡疹難出。" ⑿《綱目》:"散郁火。"
葛根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葛根的禁忌注意
①張元素:"不可多服,恐損胃氣。" ②《本草正》:"其性涼,易于動嘔,胃寒者所當(dāng)慎用。" ③《本草從新》:"夏日表虛汗多尤忌。"
葛根的選方
①治大陽病,項背強(qiáng)幾幾,無汗惡風(fēng):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傷寒論》葛根湯)
②治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湯)
③治傷寒溫疫,風(fēng)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升麻、干葛(細(xì)銼)、芍藥、甘草(銼,炙)各等分。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量大小與之,溫服無時。(《閻氏小兒方》升麻葛根湯)
④治癍疹初發(fā),壯熱,點粒未透:葛根、升麻、桔梗、前胡、防風(fēng)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全幼心鑒》)
⑤治熱毒下血,或因吃熱物發(fā)動:生葛根二斤,搗取汁一升,并藕汁一升,相和服。(《梅師集驗方》)
⑥治心熱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頓服。(《廣利方》)
⑦治鼻衄,終日不止,心神煩悶:生葛根,搗取汁,每服一小盞。(《圣惠方》)
⑧治妊娠熱病心悶:葛根汁二升,分作三服。(《傷寒類要》)
⑨治卒干嘔不息:搗葛根,絞取汁,服一升差。(《補(bǔ)缺肘后方》)
⑩治酒醉不醒:葛根汁一斗二升,飲之,取醒,止。(《千金方》)
⑾治食諸菜中毒,發(fā)狂煩悶;吐下欲死:煮葛根飲汁。(《補(bǔ)缺肘后方》)
⑿治服藥失度,心中苦煩:飲生葛根汁大良。無生者,干葛為末,水服五合,亦可煮服之。(《補(bǔ)缺肘后方》)
⒀治急性腸梗阻:葛根、皂角各1斤,加水4000毫升,煎煮40分鐘,去渣,置藥汁鍋于火爐上保持適當(dāng)溫度(以不致燙傷為度)。另以1市尺見方之10層紗布墊4塊,浸以藥液后,稍稍除去水分,交替置腹部作持續(xù)熱敷,每次1小時,每天2至3次。(《河南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9(4):203,1965)
⒁治金瘡中風(fēng),痙欲死:搗生葛根一斤,細(xì)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取一升服,若干者,搗末,溫酒調(diào)三指撮,若口噤不開,但多服竹瀝,又多服生葛根自愈,食亦妙。(《肘后方》)
(15)傷寒(初覺頭痛,內(nèi)熱脈洪)。用葛根四兩,加水兩升、豉一升,同煮成半升服。加生姜汁更好。
(16)煩躁熱渴。用葛粉四兩,拌入泡過粟米一夜的水中,煮熟,加米湯同服。
(17)癤子初起。用葛蔓燒灰,水調(diào)敷涂。
擴(kuò)展閱讀:葛根的植物形態(tài)
葛(《詩經(jīng)》),又名:雞齊(《本經(jīng)》),絺绤草(《說文》),鹿藿、黃斤(《別錄》),黃葛藤(《天寶本草》),野扁葛。 多年生藤本,長達(dá)10米,全株被黃褐色粗毛。塊根肥厚。葉互生;具長柄;3出復(fù)葉,頂端小葉的柄較長,葉片菱狀圓形,有時有3波狀淺裂,長8~19厘米,寬6.5~1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兩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下面較密;側(cè)生小葉較小,偏橢圓形或偏菱狀橢圓形,有時有2~3波狀淺裂??偁罨ㄐ蛞干?,總花梗密被黃白色絨毛;花密生;苞片狹線形,早落,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蝶形花藍(lán)紫色或紫色,長15~19厘米;花萼5齒裂,萼齒披針形;旗瓣近圓形或卵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兩短耳,翼瓣狹橢圓形,較旗瓣短,通常僅一邊的基部有耳,龍骨瓣較翼瓣稍長;雄蕊10,兩體(9+1);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莢果線形,扁平,長6~9厘米,寬7~10毫米,密被黃褐色的長硬毛。種子卵圓形而扁,赤褐色,有光澤。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草叢中或路旁及較陰濕的地方。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 本植物的藤莖(葛蔓)、葉(葛葉)、花(葛花)、種子(葛谷)亦供藥用,各詳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