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的簡介、功效與作用及用法用量

    發(fā)布時間:2015-11-29   來源:中華康網   
      手機查看

這里的龍骨指的并非是中古傳統靈獸龍的骨骼,而是指的是古代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這種龍骨的骨骼化石以犀牛,象類的骨骼化石為主。龍骨的功效與作用都非常明顯,具有很好的鎮(zhèn)靜安神,治療瘡疤,生肌膚等功效。

龍骨.jpg

龍骨的簡介

【名稱】:龍骨

【別名】:陸虎遺生、那伽骨、生龍骨、煅龍骨、五花龍骨、青化龍骨、花龍骨、白龍骨。

【藥材類別】:礦物類

【性味】:甘澀,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有小毒,

④《本草正》:甘,平,性澀。

⑤《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味淡微辛,性平。

【歸經】:入心、肝、腎、大腸經。

①《綱目》: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陽、少陰,兼入手少陰、陽明經。

【入藥部分】: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

【產地和分布】: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青海、云南等。藥材產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內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廣西、青海等地。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在溫暖環(huán)境中。主要產于第三紀沉積巖(泥質巖、粉砂巖)及第四沉積物中。經地殼活動,與砂、泥質混合堆團,結成化石或巖層。

【形態(tài)特征】: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粘土礦物組成。

1.磷灰石 六方晶系隱晶質,依古代生物骨骼產出。疏松集合體中或有呈晶形小棒狀的磷灰石,灰白色。略帶油脂狀,土狀光澤或瓷狀光澤。硬度大于指甲,小于小刀。

2.方解石 參見方解石條。

龍骨的功效與作用

鎮(zhèn)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

①《本經》:主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

②《別錄》: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汗,縮小便,尿血,養(yǎng)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龍骨療夢寐泄精,小便泄精。

③《藥性論》:逐邪氣,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止夢泄精,夢交,治尿血,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疾,懷孕漏胎,腸風下血,崩中帶下,鼻洪,吐血,止汗。

⑤《珍珠囊》:固大腸脫。

⑥《綱目》:益腎鎮(zhèn)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

龍骨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龍骨的附方

①治大人、小兒一切癲狂,驚搐,風癇,神志不寧:龍骨一兩(火煅,研極細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黃各五錢(俱研極細末),鉤藤、懷生地、茯苓各一兩五錢(俱微炒燥,為極細末),蘇合香三錢,牛黃二錢(俱用酒溶化)。共十味,總和一處,用膽星八錢,研細末,竹瀝一碗,打糊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兒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湯調灌。(《方脈正宗》)

②治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牡蠣(熬)五兩,蜀漆(去腥)三兩,龍骨四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③治好忘:龍骨、虎骨、遠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篩。食后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④治心虛盜汗:龍骨五錢(火煅),茯苓一兩,人參六錢,蓮肉三兩(俱微炒),共研為末,麥門冬(去心)四兩,酒煮,搗爛成膏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⑤治產后虛汗不止:龍骨一兩,麻黃根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圣惠方》)

⑥治遺尿淋瀝:白龍骨、桑螵蛸等分。為末。每鹽湯服二錢。(《梅師集驗方》)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芍藥、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擴展閱讀:注意事項

有濕熱、實邪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②《藥性論》:忌魚。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牽牛子粥的做法是非常簡單的,我們需要用到的食...
        到底中醫(yī)的“腎虛”和西醫(yī)的“腎炎”或“腎衰”...
        巴豆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治療自身容易出現消化不...
        根莖短,棕黑色,匍匐叢生;營養(yǎng)莖與孢子囊無區(qū)...
        吃花生要連紅皮一起吃”,花生外面那層薄薄的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