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圖片】
【大黃植物簡介】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陶弘景:大黃,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西川陰干者勝,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而'《綱目》引作'西')耐蛀堪久。此藥至勁利,粗者便不中服,最為俗方所重,將軍之號,當取其駿快也。
大黃是多年生高大草本。生于山地林緣或草坡,野生或栽培,根莖粗壯。莖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無毛?;~大,有粗壯的肉質(zhì)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cm以上,3-7掌狀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狀分裂,上面流生乳頭狀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托葉鞘筒狀,密生短柔毛?;ㄐ虼髨A錐狀,頂生;花梗纖細,中下部有關節(jié)?;ㄗ霞t色或帶紅紫色;花被片6,長約1.5mm,成2輪;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頂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ㄆ?-7月,果期7-8月。
大黃移栽后,一般于第3、4年7月種子成熟后采挖,先把地上部分割去,挖開四周泥土,把根從根莖上割下,分別加工。北大黃挖起后不用水洗,將外皮刮去,大的開成對半,小團型的修成蛋形??勺匀魂幐苫蛴没鹧?。南大黃先洗凈根莖泥沙,曬干,刮去粗皮,橫切成7~10cm厚的大塊,然后抗干或曬干,由于根莖中心干后收縮陷成馬蹄形,故稱“馬蹄大黃”。粗根刮皮后,切成10~13cm長的小段,曬或炕子即成。
【大黃形態(tài)特征】
蓼科(Polygonaceae)大黃屬(Rheum)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及根供藥用(見彩圖大黃)。栽培種主要為掌葉大黃(R.palmatum),次為唐古特大黃(R.palmatumvar.tanguticum)和藥用大黃(R.officinale)。中國用大黃于醫(yī)藥有悠久歷史,西漢初已成批運銷歐洲。為中國主要出口藥材之一。
1.掌葉大黃
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莖粗壯。莖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無毛?;~大,有粗壯的肉質(zhì)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cm以上,3-7掌狀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狀分裂,上面流生乳頭狀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托葉鞘筒狀,密生短柔毛?;ㄐ虼髨A錐狀,頂生;花梗纖細,中下部有關節(jié)?;ㄗ霞t色或帶紅紫色;花被片6,長約1.5mm,成2輪;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頂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ㄆ?-7月,果期7-8月。
2.唐古特大黃
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莖無毛或有毛。根生葉略呈圓形或?qū)捫男?,直?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ㄆ?~7月。果期7~9月。
本種與掌葉大黃極相似,主要區(qū)別為:葉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狀披針形或狹線形,裂片窄長?;ㄐ蚍种o密,向上直,緊貼干莖。
3.藥用大黃
又名:南大黃。
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jié)處較密。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前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nèi)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花果期6~7月。
本種與上2種的主要不同點是:基生葉5淺裂,淺裂片呈大齒形或?qū)捜切?;托葉鞘膜質(zhì),較透明,上有短毛。花較大,淡黃綠色,花蕾橢圓形,果枝開展,翅果邊緣不透明。
4.食用大黃(R.rhaponticum,一種耐寒的多年生植物,栽培食用其肥碩肉質(zhì)葉柄)。食用大黃最適應生長于寒溫帶地區(qū)。葉柄味酸,常和草莓一起用來做餡,或用在水果羹和蜜餞中,也用制甜酒和開胃酒。根耐寒力強,而地上部分秋霜后即凍死。葉含有毒物質(zhì),僅在喜馬拉雅某些地區(qū),人們烹食野生種的葉。食用大黃原產(chǎn)于亞洲,早春由地下莖發(fā)出大簇的葉,葉形大,寬達60公分(2呎),葉柄大,直徑超過25公釐(1吋),長達60厘米。晚春開花,花葶大,位于葉簇中央,花小而多,綠白色。翅果有棱,含一粒種子。
【大黃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大黃鑒別】
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明顯;薄壁組織發(fā)達。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nèi)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shù)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多數(shù)淀粉粒。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nèi)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位于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于形成層內(nèi)方,射線呈星狀射出。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緣紋孔、網(wǎng)紋、螺紋及環(huán)紋導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或多角形,直徑3~45μm,臍點星狀;復粒由2~8分粒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進行微量升華,可見菱狀針晶或羽狀結(jié)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熒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后,日光下檢視,斑點變?yōu)榧t色。
檢查
土大黃苷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溫浸1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于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干,放置10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不得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
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干燥6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15.0%(附錄ⅨG)。
總灰分:不得過10.0%(附錄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0.8%(附錄ⅨK)。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shù)按大黃素峰計算應不低于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大黃素、大黃酚對照品各5mg,分別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精密量取大黃素溶液1ml、大黃酚溶液2ml,分別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大黃素每1ml中含4μg、大黃酚每1ml中含8μ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二法)],精密稱定,置50ml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5ml,置50ml圓底燒瓶中,揮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聲處理5分鐘,再加氯仿10ml,加熱回流1小時,冷卻,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約8ml,合并氯仿液,以無水硫酸鈉脫水,氯仿液移至100ml錐形瓶中,揮去氯仿,殘渣精密加甲醇1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熱溶解殘渣,放冷后,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大黃素(C15H10O5)和大黃酚(C15H10O4)的總量不得少于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