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丁又名地丁草,為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細而直,少分枝,淡黃棕色。莖細弱,從基部向四周多分枝,有棱、灰綠色,光毛或疏生長柔毛?;~叢生,基生葉互生,有柄;適應性較強,喜溫暖稍涼爽氣候。耐寒,怕旱。對土壤要求不嚴,粘土、壤土、砂質(zhì)壤土均可種植。
形態(tài)特征
地丁草為二年生灰綠色草本,高10-50厘米,具主根。莖自基部鋪散分枝,灰綠色,具棱?;~多數(shù),長4-8厘米,葉柄約與葉片等長,基部多少具鞘,邊緣膜質(zhì);葉片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二至三回羽狀全裂,一回羽片3-5對,具短柄,二回羽片2-3對,頂端分裂成短小的裂片,裂片頂端圓鈍。
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偁罨ㄐ蜷L1-6厘米,多花,先密集,后疏離,果期伸長。苞片葉狀,具柄至近無柄,明顯長于長梗。花梗短,長2-5毫米。萼片寬卵圓形至三角形,長約0.7-1.5毫米,具齒,常早落。
花粉紅色至淡紫色,平展。外花瓣頂端多少下凹,具淺雞冠狀突起,邊緣具淺圓齒。上花瓣長1.1-1.4厘米;距長約4-5毫米,稍向上斜伸,末端多少囊狀膨大;蜜腺體約占距長的2/3,末端稍增粗。下花瓣稍向前伸出;爪向后漸狹,稍長于瓣片。內(nèi)花瓣頂端深紫色。
柱頭小,圓腎形,頂端稍下凹,兩側(cè)基部稍下延,無乳突而具膜質(zhì)的邊緣。蒴果橢圓形,下垂,約長1.5-2厘米,寬4-5毫米,具2列種子。種子直徑2-2.5毫米,邊緣具4-5列小凹點;種阜鱗片狀,長1.5-1.8厘米,遠離。
生長習性
地丁草生于近海平面至1500米的多石坡地或河水泛濫地段,山溝、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中種植,怕干旱。[2]地丁草地理分布分布于甘肅、內(nèi)蒙古、江蘇、陜西、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等地。蒙古東南部、朝鮮北部和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臘茲多耳諾耶河谷也有分布或逸生。
藥用價值
地丁草性味歸經(jīng)
①《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苦辛,寒。"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寒,味苦,小毒;入心、脾經(jīng)。"地丁草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治溫病高熱煩躁,流感,傳染性肝炎,腎炎,瘰疬,腮腺炎,疔瘡及其它化膿性感染。
①《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癰疽疔腫,淋巴結(jié)結(jié)核。"
②《河北中藥手冊》:"治急性傳染性肝炎。"
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消炎解毒。治黃疸肝炎,高熱煩躁。"
地丁草不但外形美觀,觀賞價值高,抗逆境能力強而且極其耐寒,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利用和推廣價值,對醫(yī)學界貢獻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