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葶藶子如何鑒別呢

    發(fā)布時間:2016-12-27   來源:中華康網(wǎng)   
      手機查看

葶藶子是一種化痰止咳和平喘方面的中藥,在中國來說的話分布是比較廣的,葶藶子是獨行菜或播娘蒿的成熟種子,前者稱“北葶藶”,后者稱“南葶藶”,是常用的中藥之一,4月底5月上旬采收,果實呈黃綠色時及時收割,以免過熟種子脫落,曬干,除去莖、葉雜質(zhì),放入麻袋或其他包裝物,貯放干燥處,防潮、粘結(jié)和發(fā)霉,那么,葶藶子如何鑒別?

葶藶子如何鑒別

北葶藶子又名:苦葶藶。為植物獨行菜或北美獨行菜的種子。形如瓜子而扁,黃棕色,長約1.5毫米,寬約0.75毫米。一端鈍圓,一端漸尖而微凹,種臍位于凹入處,但不明顯;擴大鏡觀察,表面多顆粒狀細小突起,并有2條縱列的淺槽。氣微,味苦辛,有粘性。以子粒充實、均勻、黃棕色、無雜質(zhì)者為佳。主產(chǎn)于河北、遼寧、內(nèi)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肅、青海、黑龍江等地亦產(chǎn)。

《本草衍義》:葶藶用子,子之味有甜苦兩等,其形則一也?!督?jīng)》既言味辛苦,則甜者不復(fù)更入藥也。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故曰久服令人虛,蓋取苦泄之義,其理甚明。《藥性論》所說盡矣,但不當言味酸。李杲:葶藶大降氣,與辛酸同用以導(dǎo)腫氣。本草十劑云: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此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閉,一泄氣閉。蓋葶藶之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又性過于諸藥,以泄陽分肺中之閉,亦能泄大便,為體輕象陽故也?!稖罕静荨罚狠闼?,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則下泄,甜則少緩,量病虛實用之,不可不審,本草雖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異。

《綱目》:葶藶甘苦二種,正如牽牛黑白二色,急緩不同;又如葫蘆甘苦二味,良毒亦異。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苦者下匯之性急,既匯肺而易傷胃,故以大棗輔之。然肺中水氣滿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則止,不可過劑爾。既不久服,何致傷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節(jié),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節(jié)。《本草經(jīng)疏》:葶藶,為手太陰經(jīng)正藥,故仲景瀉肺湯用之,亦入手陽明、足太陽經(jīng)。肺屆金,主皮毛,膀胱屬水,藏津液,肺氣壅塞則膀胱與焉,譬之上竅閉則下竅不通,下竅不通,則水濕泛溢為喘滿、為腫脹、為積聚,種種之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陰能下行逐水,故能療《本經(jīng)》所主諸病。

《本草經(jīng)百種錄》:葶藶滑潤而香,專瀉肺氣,肺如水源,故能瀉肺即能瀉水。凡積聚寒熱從水氣來者,此藥主之。大黃之瀉從中焦始,葶藶之瀉從上焦始,故《傷寒論》中承氣湯用大黃,而陷胸湯用葶藶也。

鑒別葶藶子,葶藶子生于海拔 400-2000m的山坡、溝旁、路旁及村莊附近,為常見的田間雜草。琴葉葶藶生于路旁、荒地及田野。播娘蒿 生于山坡、田野和農(nóng)田。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身體的健康對于一個人來說,不但能保障自己生活...
        風(fēng)濕痛藥酒使用說明以及患上風(fēng)濕的原因,大家一...
        治肝氣不和,脅肋刺痛如擊如裂者:青皮八兩(酒...
        根莖短,棕黑色,匍匐?yún)采?營養(yǎng)莖與孢子囊無區(qū)...
        巴豆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治療自身容易出現(xiàn)消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