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在我們平常并不常見,馬的腳掌有一些人也叫做馬蹄,但是這個馬蹄不是我們今天說的馬蹄,今天所說的馬蹄是一種中藥材,馬蹄,它的學名是荸薺,沙草科荸薺屬,又稱水栗,莎草科荸薺屬淺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莖作蔬菜食用,古稱鳧茈(鳧茈),俗稱馬蹄,又稱地栗,因它形如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對于馬蹄大家了解多少呢,你對馬蹄的功效與作用了解多少?
馬蹄是荸薺的俗稱。根據(jù)資料,馬蹄入藥,歷史悠久,其中《隨息居飲食譜》只用了26個字就概括了馬蹄的保健作用,即:荸薺甘寒。清熱、消食、醒酒、療膈、化銅、除黃、泄脹、調崩等?,F(xiàn)代科學研究還發(fā)現(xiàn),馬蹄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粗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B1.B2.C等。還含有抗癌、降低血壓的有效成分--荸薺英。中醫(yī)臨床上常用馬蹄配成“雪羹湯”清熱去痰,降血壓和治療大便干硬。中醫(yī)認為,用新鮮馬蹄配蘆根、鮮藕汁同飲,是清熱、生津止渴的理想飲料。由于馬蹄性寒,因此體弱者及小兒遺尿患者應避免食用。此外,生吃馬蹄要注意衛(wèi)生,食用前要洗干凈,最好用開水燙過。
馬蹄也可入藥,馬蹄是一種集食用藥用價值于一身的生蔬菜,曾一度成為明清時期朝廷貢品。馬蹄與眾不同,其肉質雪白細滑、水含量高,清甜無渣,爽脆可口,馬蹄熟食把它伴雞、鴨、香菇、云耳一起炒成一道菜更有滋味。馬蹄具有很好的醫(yī)療保健效果,其苗秧、根、果實均可入藥。據(jù)《中藥大辭典》記載:荸薺味甘、微寒、無毒,有溫中益氣,清熱開胃,消食化痰之功效。中醫(yī)認為:荸薺性味甘寒,功效清熱化痰、生津開胃、明目清音、消食醒酒。臨床上可用于熱病煩渴、痰熱咳嗽、咽喉疼痛、小便不利、便血、疣等癥。荸薺在潮汕地區(qū)一帶又稱錢蔥,原因是荸薺的葉子跟蔥很相似,從荸薺正上方向下看,荸薺像個圓的銅錢。
馬蹄中含的磷是根莖類蔬菜中較高的,能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維持生理功能的需要,對牙齒骨骼的發(fā)育有很大好處,同時可促進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調節(jié)酸堿平衡,因此荸薺適于兒童食用。英國在對荸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種荸薺英,這種物質對黃金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及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降低血壓也有一定效果。
這種物質還對癌腫有防治作用。荸薺質嫩多津,可治療熱病津傷口渴之癥,對糖尿病尿多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荸薺水煎湯汁能利尿排淋,對于小便澀通者有一定治療作用,可作為尿路感染患者的食療佳品。研究發(fā)現(xiàn)荸薺含有一種抗病毒物質可抑制流腦,流感病毒,能用于預防流腦及流感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