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大家都見過吧,生長在地里,可以煮著吃,烤著吃,很美味的一種食物,那么你知道芋頭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芋頭又稱芋、芋艿,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球莖,形狀、肉質(zhì)因品種而異,通常食用的為小芋頭。多年生塊莖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葉片盾形,葉柄長而肥大,綠色或紫紅色;植株基部形成短縮莖,逐漸累積養(yǎng)分肥大成肉質(zhì)球莖,稱為“芋頭”或“母芋”,球形、卵形、橢圓形或塊狀等,母芋每節(jié)都有一個腦芽,但以中下部節(jié)位的腋芽活動力最強,發(fā)生第一次分蘗,形成小的球莖稱為“子芋”,再從子芋發(fā)生“孫芋”,在適宜條件下,可形成曾孫或玄孫芋等。
特征特性
性喜高溫濕潤,種芋在13~15℃開始發(fā)芽,生長適溫20℃以上,球莖在短日照條件下形成,發(fā)育最適溫27~30℃。如遇低溫干旱則生長不良,嚴重影響產(chǎn)量。
種類
福建的主要品種有:紅芋(又稱紅芽芋)、白芋(又稱白芽芋)、九頭芋(狗爪芋)、檳榔芋(廣西稱之為荔浦芋)等。紅芋因發(fā)出來的芽帶紅色而得名,切開后,其斷面顏色與口味和白芋沒有明顯區(qū)別。
紅芋
株高90-100厘米,葉片闊卵形,葉柄淡紫色。母芋較大,近圓形,每株子芋7-10個,子芋肥大,皮厚,褐色,肉白色,芽鮮紅色,單株產(chǎn)量0.85-1公斤。含淀粉較多,品質(zhì)優(yōu)。鮮芋食用,也可干制。中熟。生長期210-240天,種植期2-3月,9-10月采收,畝產(chǎn)1500-1700公斤。
白芋
發(fā)芽為白色,葉柄為綠色,其它形態(tài)基本同紅芋。白芋與紅芋的芋頭因其不易煮爛而很少被人直接食用,一般是將其搗爛制成芋馃等熟制品,而人們直接食用的則是發(fā)生第一次分蘗,形成小的球莖的“子芋”,這就是人們在超市里常見的約雞蛋大小的芋子。
九頭芋
株高80-90厘米。葉片闊卵形,葉柄綠色。母芋與子芋叢生,子芋稍多,球莖倒卵形,褐色,肉白色。單株產(chǎn)量1.5公斤,肉質(zhì)滑,味淡。蔬食和曬干作藥用。晚熟,生長期270-300天。種植期2-3月,11-12月采收,畝產(chǎn)2500-3000公斤。九頭芋的口味略優(yōu)于白芋、紅芋。
株高80-150厘米,葉片闊卵形,葉柄從下至上由綠逐漸過渡為咖啡紅,直至葉芯。球莖長橢圓形,深褐色,肉白色,有咖啡色斑紋。母芋大,子芋長卵形,直徑3-5厘米,長度可達20厘米,福州地區(qū)俗稱芋柄。每株子芋6-10個。單株產(chǎn)量2.5-3公斤。淀粉含量高,香味濃,故名香芋。耐濕性較其他品種差,耐貯性較好。晚熟,生長期240-280天。種植期2-3月,11月至翌年1月收獲,畝產(chǎn)3000公斤左右。
檳榔芋是芋頭中的上上品,其芋頭可以直接食用。在種植地檳榔芋的辨別可查看葉片中央與葉柄連接點的顏色,若為咖啡紅,則為檳榔芋。
【主要用途】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大量的淀粉、礦物質(zhì)及維生素,既是蔬菜,又是糧食,可熟食、制干或制粉。由于芋頭的淀粉顆粒小,僅為馬鈴薯淀粉的十分之一,其消化率可達98.8﹪,在芋頭加工方面可制成芋粉及芋泥餡以延長保存。芋頭也可作為觀賞植物,類似蔓綠絨及萬年青。
【處理方法】芋頭削皮之后如果沒有馬上要使用,必須浸泡于水中。最佳的削皮方法是在流動的水中或戴手套處理,因為芋頭的黏液會使皮膚過敏。
【烹調(diào)方法】可水煮,時間大約20分鐘,或用微波爐蒸,也可烤,時間大約25分鐘,但是果肉會變得較干且味道較強烈。若涂上奶油或調(diào)味醬等可使芋頭圓潤。芋頭切成片或塊,加醬油先小炒一下,然后加水燉十幾分鐘,味道極其美味。檳榔芋蒸熟;搗爛;調(diào)以足夠的食油、糖、炒熟的芝麻豆粉等,再蒸10分鐘,則是一道香甜可口的閩菜“芋泥,很受歡迎。
【芋頭藥用】中醫(yī)認為芋頭有開胃生津、消炎鎮(zhèn)痛、補氣益腎等功效,可治胃痛、痢疾、慢性腎炎等。根據(jù)營養(yǎng)分析,芋頭含有醣類、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鉀、鈣、鋅等,其中以膳食纖維和鉀含量最多。
荔浦芋肉質(zhì)細膩,具有特殊的風(fēng)味。同時個頭大,芋肉白色、質(zhì)松軟者品質(zhì)上等。剖開芋頭可見芋肉布滿細小紅筋,類似檳榔花紋。荔浦芋營養(yǎng)豐富,含有粗蛋白、淀粉、多種維生素、較高的鈣和無機鹽等多種成份,具有補氣養(yǎng)腎、健脾胃、強身健體之功效,既是制作飲食點心、佳肴的上乘原料,又是滋補身體的營養(yǎng)佳品。荔浦芋自古是廣西的首選貢品,在歲末進貢皇家大典,尤其是在清朝乾隆年間達到了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