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藍根,這個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了吧,家中必備的感冒藥,那你真正了解它嗎?板藍根(常用別名:靛青根、藍靛根、大青根)是一種中藥材,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干燥根,通常在秋季進行采挖,炮制后可入藥, 在中國各地均產(chǎn),板藍根分為北板藍根和南板藍根,北板藍根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tinctoria L.)的根;南板藍根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的根莖及根。其性寒,味先微甜后苦澀,具有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利咽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溫毒發(fā)斑、舌絳紫暗、爛喉丹痧等疾病。
特征分布
①菘藍:二年生草本。主產(chǎn)河北、北京、黑龍江、河南、江蘇、甘肅。主根深長,直徑5~8毫米,外皮灰黃色。莖直立,高40~90厘米。葉互生;基生葉較大,具柄,葉片長圓狀橢圓形;莖生葉長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在下部的葉較大,漸上漸小,長3.5~11厘米,寬0.5~3厘米,先端鈍尖,基部箭形,半抱莖,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細鋸齒。闊總狀花序:花小,直徑3~4毫米,無苞,花梗細長;花萼4,綠色;花瓣4,黃色,倒卵形;雄蕊6,4強;雌蕊1,長圓形。 長角果長圓形,扁平翅狀,具中肋。種子1枚?;ㄆ?/span>5月。果期6月。
分布于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貴州等地,常為栽培。
③馬藍:多年生草本,灌木狀。莖直立,高達1米許,莖節(jié)顯明,有鈍棱。葉對生;葉柄長1~2厘米;叫片倒卵狀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5~16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淺鋸齒。穗狀花序頂生;苞片葉狀,長1~2厘米,早落;萼5全裂,其中4裂線形,另1片較大;花冠漏斗形,淡紫色,5裂,裂片短闊;雄蕊4,2強,著生于花冠筒的上方;子房上位,花柱細長。蒴果,內(nèi)含種子4枚。生于山地林緣較潮濕的地方。野生或栽培。
分布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上述植物的葉或帶幼枝的葉(大青葉)以及葉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藍靛)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藥用價值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研究表明,板藍根(或:菘藍的根莖)提取物通過限制病毒分裂而起到對甲型禽流感病毒,乙型禽流感病毒的抑制殺滅作用,其提取物的水溶液對普通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 。對流行性乙型腦膜炎病毒有抑制和殺滅作用 。
板藍根-加工后
菘藍根對多種細菌也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對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八聯(lián)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志賀、弗氏)桿菌、腸炎桿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丙酮浸出液也有類似作用, 且對溶血性鏈球菌有效(皆用瓊脂小孔平板法).對 A 型腦膜炎球菌之抑菌作用與大蒜、金銀花相似.對流感病毒PR8 株和京科68-1株有明顯抑制作用.在試管內(nèi)板藍根有殺滅鉤端螺旋體的作用.
2.對心血管的作用
實驗證明:該品能使離體兔耳和大鼠下肢灌流量增加,改善家兔腸系膜微循環(huán), 降低麻醉家兔的血壓,減少毛細血管通透性, 并使小鼠心肌耗氧量下降.
3.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板藍根對ADP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顯著抑制作用.從板藍根中分得尿苷、次黃嘌呤、嘧啶、水楊酸等對ATP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也都表現(xiàn)一定的抑制活性,在0.21mg/kg濃度時其抑制率分別為18.2%、24.2%、10.8%和20%.
4.解毒作用
有報道認為, 犬用板藍根、黃連粉與藜蘆同服(各2.0g/kg),能解藜蘆毒, 降低死亡率;若藜蘆中毒后再用之,則無效;分別單用板藍根粉或黃連粉, 效果亦不好.
a.菘藍煮湯,在菘藍苗長到15-20cm的時候,可以連葉帶根洗凈,像煮白菜一樣放點油、鹽、味精就可以了,稍有苦味。
b.素炒菘藍,先放點油,放點辣椒,大蒜,蔥,再把切好的菘藍放入炒就可以了。
菘藍根含靛藍(indigotin,indigo),靛玉紅(indirubin),蒽醌類、β-谷甾醇(β-sitosterol),γ-谷甾醇(γ-sitosterol)以及多種氨基酸:精氨酸(argi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酪氨酸(tyrosine),脯氨酸(proline),纈氨酸(val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還含黑芥子甙(sinigrin),靛甙(indoxyl-β-
hlucoside),色胺酮(trptanthrin),1-硫氰酸-2-羥基丁-3-烯(l-thiocyano-2-hydroxy-3-butene),表告伊春(epigoitrin),腺甙(adenosine),棕櫚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和含有12%氨基酸的蛋白多糖。
還含有抗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的抑菌物質(zhì)及動力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