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服用中藥材的人可能知道,用中藥材來治病的沒有說只開一種藥材的,都是一包里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數十種的藥材搭配起來的,這其實是把每一種藥材的主治都考慮進來的,而且還要休息藥物之間的禁忌問題,有的不適合放在一起的盡量避免;蔓荊子在感冒發(fā)熱的時候經常用到,也有很多藥是可以跟蔓荊子搭配的,這在文中將會提到,首先來看蔓荊子的炮制過程是什么?
蔓荊子用于感受風熱引起的頭痛,臨床常與防風、菊花、石膏等配伍應用;對于頭風頭痛病癥,本品又可與藁本、川芎等配伍應用。治風邪所致的目赤腫痛、頭目昏暗,常與菊花、川芎、決明子等配伍應用。本品呈球形,直徑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狀茸毛,有縱向淺溝4條,頂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長為果實的1/3~2/3,5齒裂,其中2裂較深,密被茸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切面可見4室,每室有種子1枚。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
蔓荊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炒蔓荊子:取凈蔓荊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晾涼,揉搓去膜,篩凈灰屑。用時搗碎。蔓荊子雜質不得過2%,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7.0%,醇浸出物不得少于8.0%,含蔓荊子黃素不得少于0.030%。炒蔓荊子水分不得過7.0%,總灰分不得過7.0%,浸出物不得少8.0%,按干燥品計算,含蔓荊子黃素不得少于0.030%。生品微寒而辛散,長于疏散風熱,用于風熱頭痛、頭昏,目赤腫痛。炒后辛散作用和寒性趨于緩和,長于升清陽之氣和祛濕止痛,常用于耳目失聰,風濕痹痛。
蔓荊子的炮制方法較簡單,最初是去白膜酒蒸,以后歷代都以酒作輔料,但具體方法不完全一樣。炒法和單蒸始于宋代,但只有炒法為現今的主要炮制方法;其他炮制方法雖然延續(xù)了下來,但應用并不廣泛。其中酒制法不僅古代應用廣泛,現今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臨床上,蔓荊子常用于疏散風熱和清利頭目,故多生用,并需搗碎。治耳目失聰屬于中氣虛者故宜炒用,以免過于辛散耗氣;但若風熱上擾,阻塞耳竅,兩耳重聽,蔓荊子又宜生用,取其性寒味辛,疏風散熱力強,并常與祛風清熱藥同用。蔓荊子古人認為治濕痹拘攣效果甚佳,目前已少用于這方面,但這一功用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