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土茯苓的作用與功效及食用方法

    發(fā)布時間:2015-06-21   來源:中華康網(wǎng)   
      手機查看

【土茯苓作用功效的臨床報道】:

1、治療頭痛:土茯苓30~60g,最大劑量120g.再根據(jù)不同證型加用相應藥物.治療頑固性頭痛45例,顯效17例,好轉(zhuǎn)27例,總有效率97.8%.用藥時間最短7天,最長3個月.〖河北中醫(yī)1988;10(6):4〗

2、治療膝關(guān)節(jié)積液:以身痛逐淤湯為基礎方,加大土茯苓用量,輕則30g,重則達120~240g.一般病情輕者20劑即可見效,重者100劑收功.〖江蘇中醫(yī)雜志1986;7(9):21〗

3、治療急性菌痢:土茯苓(鮮)、車前草(鮮)各90g,穿心蓮30g.加水1500ml,煎至1000ml.每服40ml,每日3~4次.治療67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3.8天.〖新醫(yī)學1972;(7):14〗

4、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土茯苓60g,甘草9g,每日1劑,2次煎服.病重體質(zhì)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150g,酌加黃芩、防己、茵陳、澤瀉.治療80例,一般服用2~3劑,重者4~5劑痊愈.〖全國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1971:91〗

5、治療梅毒:a.土茯苓60~240g(必要時可加至250g以上),蒼耳子、白鮮皮各15g,甘草3~10g,水煎,日1劑,3次服,20天為1療程.治療梅毒400例,其中隱性301例.通過3次血清檢驗,轉(zhuǎn)陰者357例,進步者26例,無效者17例,總有效率為95.75%.〖福建中醫(yī)藥1960;(3):19〗b.土茯苓45~60g,雙花15~21g,生甘草7.5~10g,文火煎煮3次,混合濃縮藥液100ml,每日1劑,分2次服,2個月為1療程.治療8例(梅毒)晚期麻痹性癡呆患者,精神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腦脊液、康華反應全部轉(zhuǎn)陰.〖浙江醫(yī)學1961;(2):67〗

6、治療丹毒:土茯苓、野菊花各30g,冷水浸泡片刻,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治療15例,服藥3~6劑全部治愈.〖江蘇中醫(yī)雜志1980;(3):41〗

7、治療銀屑?。和淋蜍?0g,研粗末包煎,每日1劑,2次分服,15劑為1療程.一般用藥2個療程,皮疹減少,鱗屑變?。?~4個療程皮疹開始消退.治療50例,痊愈25例,顯效14例,有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黑龍江中醫(yī)藥1988;(3):24〗

8、治療淋?。和淋蜍?5g,雙花、板藍根、車前子各20g,黃柏、木通、扁蓄、澤瀉、甘草各15g,水煎服,每劑服3次,每日2次,12~18劑為1療程.治療72例,痊愈54例,有效13例,無效5例.〖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1991;5(4):24〗

9、治療慢性盆腔炎:土茯苓30g,雞血藤、忍冬藤、薏苡仁各20g,丹參15g,車前草、益母草各10g,甘草6g.每日1劑,復煎,分2次服.隨證加減.另用藥渣加白酒炒熱外敷患處腹部相應部位,或用穿石破、細辛、桃仁、皂角刺、三棱、莪術(shù)等藥研粗末用水拌濕后裝入袋內(nèi)隔水蒸30分鐘,取出敷患處,每日1次,每次30分鐘.月經(jīng)第5天開始,敷10天停藥,連敷3個月.治療94例,治愈68例,好轉(zhuǎn)15例,無效11例(其中5例為結(jié)核性盆腔炎).療程最短7天,最長4個月.〖廣西中醫(yī)藥1991;14(2):52〗

10、治療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炎:病兒母每日服土茯苓9g,病兒每日服土茯苓6g,水煎分3次服.治療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1例,服藥第4天,小兒全身紅疹全消,口腔潰爛亦大見好轉(zhuǎn),共服藥八、九天完全治愈.〖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57;(8):18〗

【土茯苓作用功效的文獻論述】:

1、《本草匯編》: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fā),久則肢體拘攣,變?yōu)榘b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皂甙、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shù)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干于陽明而發(fā),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郁蓄于肌腠,故發(fā)為癰腫,甚則拘攣,《內(nèi)經(jīng)》所謂濕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wèi)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郁也。此藥長于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濕郁為多故也。

2、《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jīng)》云,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wèi)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d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guān)節(jié)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

4.《本草拾遺》:草禹余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饑………….....調(diào)中止泄。

5.《本草圖經(jīng)》:敷瘡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7.《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guān)節(jié),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8.《本草正》:疔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

9.《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11.《陸川本草》:治腳氣。

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13.《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疬,小兒疳積。

1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土茯苓作用功效的附方介紹】:

1、治楊梅瘡毒:土茯苓一兩或五錢,水酒濃煎服。(《滇南本草》)

2.治楊梅風十年二十年,筋骨風泡腫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錢,甘草三錢,黑鉛一斤,青藤三錢。將藥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3.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錢。水煎服,白糖為引。(《江西草藥》)

4.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豬肉燉爛,分數(shù)次連滓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風氣痛及風毒瘡癬:土茯苓(不犯鐵器)八兩。石臼內(nèi)搗為細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藥造成醇酒用,酒與糟俱可食。(《萬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6.治大毒瘡紅腫,未成即濫:土茯苓,為細末,好醋調(diào)敷。(《滇南本草》)

7.治瘰疬潰爛:冷飯團,切片或為末,水煎服?;蛉胫鄡?nèi)食之,須多食為妙。忌鐵器、發(fā)物。(《積德堂經(jīng)驗方》)

8.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兩。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9.治婦人紅崩、白帶:土茯苓,水煨,引用紅沙糖治紅崩,白沙糖治白帶。(《滇南本草》)

10.治小兒疳積面黃肌瘦,肚子大,煩躁愛哭,啼哭無聲,不想吃東西,大便失調(diào),皮膚粗糙:土茯苓三錢,野棉花根三錢。研細末,加豬肝二兩與水燉服,或米湯沖服。(《草醫(y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11.治癭瘤:土茯苓五錢,金鎖銀開、黃藥子各三錢,白毛藤五錢,烏蘞莓根、蒲公英各四錢,甘草、金銀花各二錢,煎服。(《浙江民間中藥》)

【中藥土茯苓的作用與功效及食用方法】: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一、綠豆土茯苓糖水

材料:綠豆50克,紅糖適量。藥物:土茯苓50克。

功效:祛濕熱,解毒涼血。

做法:綠豆洗凈,土茯苓洗凈,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紅糖,再煮片刻湯成,可飲食。

說明:綠豆有解毒清熱作用,加土茯苓祛濕利水,使癤瘡加速愈復。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二、三米土茯苓湯

材料:柴魚、白茅根、茶樹菇、洋薏米、生薏米、熟薏米、芡實、蜜棗、桂圓肉、土茯苓、知母肉,加入瘦肉、排骨或雞。

做法:將材料放入12碗滾水中,煲約1個半小時便可飲用。

功效:薏米、土茯苓等材料,有助舒通血脈、降膽固醇、解毒消腫、祛濕通絡。適合家中老人家飲用一款溫和湯水。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三、土茯苓粥

原料:土茯苓10-30克,生米仁50克,

粳米50克。

用法:先用粳米、生米仁煮粥,再加入土茯苓(碾粉)混煮沸食用。

功效: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清熱解毒、除濕通絡。

提示: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適用于痛風的防治。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四、土茯苓燉龜

龜?shù)墓πВ菏澈笊聿火嚒⒁鏆庠鲋?、開胃、治勞倦內(nèi)傷、四肢無力、大補陰虛。

土茯苓功效:健脾胃、張筋骨、利關(guān)節(jié)、止泄瀉、除四身寒濕。

黃芪功效:生用固表,無汗能發(fā),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解肌熱。

枸杞子功效:滋腎、潤肺、明目。

淮山功效: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癢、鎮(zhèn)心神、神心氣不足。

紅棗功效:養(yǎng)血補脾、助十二經(jīng)、平胃氣、補中益氣、強體力。

黨參功效:補益脾肺、補血生津。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到底中醫(yī)的“腎虛”和西醫(yī)的“腎炎”或“腎衰”...
        中醫(yī)與中華民族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
        定義肝氣郁結(jié)證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職,氣機郁...
        出汗是正常生理現(xiàn)象,它有助于調(diào)節(jié)體溫、促進體...
        根莖短,棕黑色,匍匐?yún)采?營養(yǎng)莖與孢子囊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