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是什么?牡蠣怎么吃及其作用功效有哪些

    發(fā)布時間:2015-11-10   來源:中華康網(wǎng)   
      手機(jī)查看

牡蠣的原形態(tài)

1. 近江牡蠣,貝殼呈圓形、卵圓形、三角形或略長,殼堅(jiān)厚,較大者殼長100-242mm,高70-150mm,左殼較大而厚,背部為附著面,形狀不規(guī)則。右殼略扁平,表面環(huán)生薄而平直的鱗片,黃褐色或暗紫色,1-2年生的個體,鱗片平薄而脆,有時邊緣呈游離狀;2年至數(shù)年的個體,鱗片平坦,有時后緣起伏略呈水波狀;多年生者鱗片層層相疊,甚為堅(jiān)厚。殼內(nèi)面白色或灰白色,邊緣常呈灰紫色,凹凸不平,鉸合部不具齒,韌帶槽長而寬,如牛角形,韌帶紫黑色。閉殼肌痕甚大,位于中部背側(cè),淡黃色,形狀不規(guī),常隨殼形變化而異大多為卵圓形或腎臟形。

2.長牡蠣,貝殼呈長條形,堅(jiān)厚,一般殼長 140-330mm,高57-115mm,長比高約大3倍,已知最大的長達(dá)722mm。左殼稍凹,殼頂附著面小,右殼較平如蓋,背腹緣幾乎平行,殼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自殼頂向后緣環(huán)生排列稀疏的鱗片,略呈波狀,層次甚少,沒有明顯放射肋。殼內(nèi)面瓷白色,韌帶槽長而寬大,閉殼肌痕大,位于殼的后部背側(cè),呈棕黃色馬蹄形。

3.大連灣牡蠣,貝殼略呈三角形,殼堅(jiān)厚,一般殼長55-63mm,寬95-130mm,殼頂尖,至后緣漸加寬。右殼較扁平,如蓋狀,殼頂部鱗片趨向愈合,較厚;漸后腹緣鱗片漸疏松,且起伏呈波狀,無顯著放射肋。殼表面淡黃色,雜以紫褐色斑紋,左殼突起,自頂部開始有數(shù)條粗壯放射肋,邊緣肋上的鱗片堅(jiān)厚翹起。殼內(nèi)而凹陷如合狀,白色,鉸合部小,韌帶槽長而深呈長三角形。閉殼肌痕白色或帶紫色,位于背后方。

4. 密鱗牡蠣,貝殼呈圓形或卵圓形,殼堅(jiān)厚,一般長46-122mm,高58-138mm。左殼較大而凹氏陷,殼頂為附著面,形狀常不規(guī)則。右殼頂部鱗片愈合,較光滑,漸向腹緣鱗片環(huán)生漸密,薄、脆呈片狀,以覆瓦狀緊密排列,有放射肋多條,使腹緣略呈波狀,殼表面灰青色混雜紫褐色。殼內(nèi)面白色,稍帶珍珠樣光澤。鉸合部兩側(cè)常有小齒1列,約5-8個。韌帶槽較短,呈三角形。閉殼肌痕較大。


牡蠣怎么吃

據(jù)資料記載,意大利和維多利亞皇帝餐餐不離牡蠣;拿破侖一世在征戰(zhàn)中喜食牡蠣以保持旺盛的戰(zhàn)斗力;美國前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病后每日吃一盤牡蠣以加快康復(fù);中國名人宋美齡也經(jīng)常食用牡蠣,以保持其容顏之美。

牡蠣的食用方法較多。鮮牡蠣肉通常有清蒸、鮮炸、生炒、炒蛋、煎蠔餅、串鮮蠔肉和煮湯等多種。配以適當(dāng)調(diào)料清蒸,可保持原汁原味兒;若食軟炸鮮蠔,可將蠔肉加入少許黃酒略腌,然后將蠔肉蘸上面糊,用油鍋煎至金黃色,以蘸油、醋佐食;吃火鍋時,可用竹簽將牡蠣肉串起來,放入沸湯滾一分鐘左右取出便可食用;若配以肉塊姜絲煮湯,煮出的湯白似牛奶,鮮美可口。牡蠣肉亦可加工成干品,稱為蠔豉。若把鮮牡蠣肉及汁液一起煮熟曬干或烘干后便成為熟蠔豉。若要保持全味則不煮,將牡蠣肉直接曬干,便成為有名的生曬蠔豉。蠔豉食用方法也各式各樣。

鮮牡蠣肉青白色,質(zhì)地柔軟細(xì)嫩。歐洲人稱牡蠣是“海洋的瑪娜”(即上帝賜予的珍貴之物),“海洋的牛奶”,古羅馬人把它譽(yù)為“海上美味——圣魚”,日本人則稱其為“根之源”“海洋之超米”,它是唯一能夠生吃的貝類。


牡蠣蒸米飯

特色:鮮香可口,營養(yǎng)豐富。牡蠣被稱為“海的牛奶”,100g的生牡蠣中含有成年人一天所需動物性蛋白質(zhì)的1/2,并含有豐富的鈣、鐵、碘等無機(jī)物。

原料:醬油4大勺,辣椒面1小勺,切好的蔥1大勺,蒜蓉1大勺,香油、芝麻、胡椒粉各少量。

制作:1.牡蠣去殼,用鹽水洗凈并除去水份。

2.把飯蒸的不軟不硬,并在燜的時候放牡蠣蒸熟。

3.把飯盛在碗里,加佐料拌著吃。把飯做得干一點(diǎn),并在燜的時候,放牡蠣,熟后加佐料拌飯吃。


洋蔥牡蠣

原料:牡蠣300g,洋蔥、香菜各少許。

調(diào)料:胡椒粉、紹酒、精鹽各少許,淡煉乳、淀粉各一大匙,番茄醬三大匙,醬油一小匙,白糖半大匙,精鹽少許。

做法:1.將牡蠣充分洗凈,瀝干水分,加精鹽與胡椒粉并充分?jǐn)嚢琛?/p>

2.撒上切絲的洋蔥,淋入紹酒,罩上微波薄膜或加蓋,高火約1.5分鐘。

3.將調(diào)料放入深容器中,倒入加蓋或罩上微波薄膜,高火2分鐘。

4.取出容器,攪拌均勻后再高火1.5分鐘,盛入盤后,再裝飾香菜即可。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中醫(yī)與中華民族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
        出汗是正常生理現(xiàn)象,它有助于調(diào)節(jié)體溫、促進(jìn)體...
        到底中醫(yī)的“腎虛”和西醫(yī)的“腎炎”或“腎衰”...
        根莖短,棕黑色,匍匐?yún)采?營養(yǎng)莖與孢子囊無區(qū)...
        藁本,中藥名,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Li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