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是什么呢?中藥現(xiàn)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jīng)很常見了,有的人家里都會有一些中藥品種,中藥藥材種類多樣,川貝為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的干燥鱗莖,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為“松貝”和“青貝”,后者習稱“爐貝”,產(chǎn)于四川、甘肅等地,松貝,最大形態(tài)特征就是“懷中抱月”,懷中抱月的特點:此藥材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下面我們繼續(xù)了解中藥川貝母是什么東西呢?
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zhì)硬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川貝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的干燥鱗莖,為一味潤肺止咳的傳統(tǒng)中藥。前三者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和“青貝”,后者習稱“爐貝”。川貝的別名有:貝母、空草(《本經(jīng)》),貝父、藥實(《廣雅》),苦花、苦菜、勤母(《別錄》)。
川貝母喜冷涼氣候條件,具有耐寒、喜濕、怕高濕、喜蔭蔽的特性。氣溫達到30℃或地溫超過25℃時,植株就會枯萎;海拔低、氣溫高的地區(qū)不能生存。在完全無蔭蔽條件下種植,幼苗易成片曬死;日照過強會促使植株水分蒸發(fā)和呼吸作用加強,易導致鱗莖干燥率低,貝母色稍黃,加工后易成“油子”、“黃子”或“軟子”。
貝母之名,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曰:“貝母。味辛平,主傷寒煩熱,喉乳難,金瘡風?!碧蘸刖爸^:“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侗静菥V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肺,不若用川貝母,治風火痰為佳。治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