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我們都出現(xiàn)過,但是一般我們都會選擇喝一些熱水,一會就有所緩解了,然而如果一直處在拉肚子的情況下,就會非常的危險,不僅是會導(dǎo)致身體出現(xiàn)脫水,而且還有可能會導(dǎo)致患者出現(xiàn)出現(xiàn)脫肛的情況,而黃芪就有治療久瀉脫肛的效果,那么黃芪與紅芪的功效分別是什么呢?針對這一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具體的看看文章的介紹吧。
黃芪與紅芪的功效
紅芪又叫 " 獨根 ", 自古與黃芪通用 , 但其原植物與黃芪同科不同屬。紅芪,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的干燥根。分布于甘肅六盤山和南部的山地,四川西北部等地。
紅芪,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yǎng)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常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nèi)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本品呈圓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樣突起及少數(shù)支根痕,外皮易脫落,剝落處淡 黃色。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huán)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zhì),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xì)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yīng)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由于長期大量采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有趨于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色黃白, 味甜,能補一身之氣,兼有升陽,固表止汗,排膿生肌,利水消腫,安胎益血的作用。但是,有感冒發(fā)熱、胸腹?jié)M悶等癥者,不宜服用黃芪;孕婦不宜長期大量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