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和防風功效與作用

    發(fā)布時間:2017-07-31   來源:中華康網(wǎng)   
      手機查看

對于防風或許我們還不是特別了解,可能我們都認識,只是不知道它叫防風而已,我們一般都不知道那些野生植物的名字,不過艾葉我們都是知道的,因為每年的端午節(jié)家家都會用到艾草,而艾葉就是艾草的葉子,艾葉有很多的用處,嫩的時候還可以食用,人們做的青團用的就是艾葉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艾葉和防風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

 艾葉和防風功效與作用

艾葉和防風功效與作用

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jīng)、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yī)”,臺灣正流行的“藥”,大多就是選用艾。

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jīng)脈、逐寒濕、止冷痛,為婦科要藥。用治脘腹冷痛,經(jīng)寒不調(diào),宮冷不孕等證,如艾附暖宮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jīng)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如膠艾湯。本品搗絨,制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濕瘡疥癬,祛濕止癢。

,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產(chǎn)生奇特的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常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中醫(yī)針灸里面的灸法,把艾葉加工成的“艾絨”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配黃芪、白術,即玉屏風散。方中黃芪實衛(wèi),得防風則使邪去而外無所擾,得白術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內(nèi)有所據(jù)。所謂“發(fā)在芪防收在術”,內(nèi)外兼顧,誠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筆者用本方加麻黃根、龍骨、牡蠣、浮小麥、烏梅,治自汗、盜汗,均獲佳效。

它還能能止瀉,又能通便,防風配柴胡、羌獨活等,能散風勝濕,升清止瀉。即《內(nèi)經(jīng)》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瀉”是也。吳鞠通取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升清陽以止瀉。孫一奎治瀉取蒼術防風湯,亦以防風能升脾陽而止瀉。臨床常見有因脾胃之虛,怠惰嗜臥,肢體酸疼,大便溏泄。

防風與艾蒿一同熬水的作用

一般可以溫陽散寒,除皮膚之風之毒,可以通經(jīng)絡,有很好的保健養(yǎng)生作用。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身體的健康對于一個人來說,不但能保障自己生活...
        巴豆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治療自身容易出現(xiàn)消化不...
        風濕痛藥酒使用說明以及患上風濕的原因,大家一...
        中醫(yī)與中華民族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
        治肝氣不和,脅肋刺痛如擊如裂者:青皮八兩(酒...